達彥從事人人稱羡的電子產業,在優渥的薪資條件下,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勞。每月三班的輪值,嚴重打亂了正常的生理時鐘。時常曝露於有毒的環境中,即使穿著防護衣,健康檢查的報告上,還是高唱「滿江紅」。雖然公司規訂是週休二日,但每個月還是要固定加班,就連農曆過年,也不例外。達彥只能告訴自己,撐個幾年就好了!原本活潑開朗的達彥,最近卻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了,經醫師的診斷,才發覺得了憂鬱症。
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上的工作型態已從原本的勞力密集,轉變成為知識密集。許多人把工作當作生活的重心,超時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工作時間過長,也使得家庭、社區生活貧乏,導致家庭成員相互支持,彼此撫慰的功能降低,在沒有適時紓解壓力及疲勞的情況下,使愈來愈多人罹患憂鬱症…等身心症,而使得脫離職場人數愈來愈多。
在大家拼經濟,追求「富裕生活」之際,不應是只追求物質、金錢生活的富裕,更應重視精神生活的滿足。工作的成果,是要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而不是一生的精華奉獻給工作,留給家人卻是一堆破銅爛鐵,否則就算拼了經濟,也是枉然。除了避免賺錢第一、工作至上,而威脅到工作者的健康,也需要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調和,以及工作時間妥適分配。在人事異動上也應考慮個人家庭生命週期需求…等,這樣才能在拼經濟之餘,與壓力和平共處,快樂過生活。
作者: 林顯宗 現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暨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2003/5/9 下午 08:3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