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五十幾歲樸實的農婦,生了一個智障的兒子,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遺憾,所以她努力工作,辛辛苦苦存了兩百多萬,就是要讓這個孩子將來衣食無慮。沒想到她的先生擅自作主,把錢借給隔壁一個信用不佳的鄰居。她發現後,卻要不回錢,慢慢出現憂鬱症狀,提不起勁,無法出門工作,後來還會自言自語,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有時懷疑有人要害她。
當她初次來精神科門診時,因為有幻聽、妄想等症狀,被懷疑是精神分裂症而住院。住院後,慢慢了解她的症狀,診斷改成合併精神病的重度憂鬱症。婦人經過治療,情況改善出院,回診的情況尚可,但錢一直沒有要回來,她的憂鬱未能完全消除;在一個應該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她選擇服農藥自殺,獨自離開這個世界。
心結難解?疾病使然!
憂鬱症是精神科常見到的疾病,病人常有自殺想法或衝動。有些憂鬱症婦人,因為捨不得孩子留在人間受苦,於是先讓孩子吃藥,自己再吞藥自殺,結果可能是孩子死去,媽媽卻被救活的人間悲劇。
一般來說,憂鬱症的發作期是6到13個月,也就是說,如果病人沒有就醫,也沒有自殺成功,差不多半年到一年,它可能會自己好起來,但不是百分之百。男生的終身盛行率是5∼12%,女生是10∼25%,是男生的兩倍,也就是每百人一生中有10∼25人得過憂鬱症。
憂鬱症的症狀包括:連續二週以上憂鬱心情或喪失興趣及快樂;食慾不是太好就是很差,異於平常;嗜睡或失眠;有些會激躁,有些會變遲鈍或慢半拍;有些人會有無價值感無望感,或有不適當的罪惡感;有些人變得沒有決斷力;有些病人抱怨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勁或容易疲憊。再來就是反覆想著自殺的計畫。
抗憂鬱劑 救命藥物
自殺位居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在美國是佔第八位;它對醫療人員來說,也往往是個心靈創傷,因為病人和我們認識、互動有一段時間,也有一份感情,但有時候自殺的發生是防不勝防。許多精神科病人在家裡自殺成功,噩耗最後才輾轉傳到精神科醫療人員耳邊。
台灣在生理健康的照顧,已有長足進步,而在心理健康方面,由於社會的開放,人們較不忌諱看精神科,上門求診的焦慮、憂鬱症病人愈來愈多了。憂鬱症的治療包括服用抗憂鬱劑、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在病人有嚴重自殺衝動時,電療也是被考慮的。
目前的抗憂鬱劑相當有效,藥物的副作用也愈來愈小;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憂鬱症的困擾,最好就近找精神科醫師確診,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及適切的關心與支持,將可陪他度過憂鬱的藍色風暴。
作者:孫讚福 現為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董氏基金會諮詢委員
2003/12/17 下午 10:2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