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本不知道我在想甚麼,講了也是白 講!」,「我的丈夫好像鐵造的燈籠,怎麼點也點不亮!」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對白,社會中兩人要有順暢的互動溝通,似乎並非容易的事情。了解別人的溝通意涵,真的很困難嗎?
社會心理學者認為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常以語言與動作的「形式意義」溝通。所謂「形式意義」即一般社會大眾如何解讀此「語言與動作」的意義,例如,「肚子餓」即代表需要吸取食物補充;「漂亮」代表好看有吸引。每個人都是以想像他人的表層想法及語言的表面意義,作為溝通反應的準則。就像我們會因為別人臉部表情有點不悅,而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拼命改變行為去迎合別人的要求。
這種猜測式的推論可能有時會誤會別人意見,導致個人的自我觀念發生扭曲的知覺,做出錯誤的修正方向,甚至感到極大的生活壓力感與挫折感。我們生活在群體中的確需要學會察言觀色,檢閱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他人起居生活。但重要的是,是否確定自己具有正確的判斷能力,也就是能了解別人所釋出的訊息之真正意義。
要養成正確的判斷能力,首先就是「避免假性溝通」。避免假性溝通就是指人們在互動時,只考量到他人的語言用辭與身體表情之表面涵意,忽略其深層及真正義意。例如一對總是各忙各的夫妻,很難得聚在一起,妻子對丈夫說我們好久沒有好好一起吃飯,事實上,她希望與另一半好好談談心。如果丈夫只憑妻子言詞的表面意義,只陪伴太太吃一頓,必造成誤會與不愉快-「你不了解我……飯巳吃了,想怎樣啦……」。
遠離假性溝通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問清楚,提出具體討論,當然有時候不能直接,要以迂迴的方式,以免破壞氣氛。其次,就是養成接受訊息敏感度,即注意表達者的細微動作及一些語助詞,並將一些前因脈絡連貫在一起,構成一幅較完整的圖像,尋找出訊息的真正含意。正如他的不悅表情及衝動反應是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所影響(深層),而不是我說他穿了一件花襯衫之故(表面)。
作者:董旭英 現為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暨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委員
2004/2/19 上午 10: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