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的總統大選後,無論是勝選或敗選的一方,都陷入極大的情緒激盪,於是焦慮、沮喪、憤怒、無力感交織成現今的憂鬱氣氛。
「憂鬱」不只是情緒上的低潮,更造成睡眠、飲食的異常、哭泣、對日常生活提不起興趣、無法清楚思考、導致人際疏離…等。當這些情況持續兩個星期以上,就可能是「憂鬱症」了。在選後的此時,週遭有許多人都處在「憂鬱」的情境當中,真令人不禁要問:台灣是不是陷入了集體憂鬱的情緒?
人是環境的動物,我們不斷地接受外在環境帶來的變動與刺激,在「變」就是不變的法則之下,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何種態度來面對。有的人在負面的情緒中,會採取最原始的反應---驅除、摧毀或逃避,這些反應可以成為人們情緒短暫的出口,但卻無法帶給自己長久的平和穩定。
負向的情緒需要經過轉化,讓它成為正向積極的動力,否則將使一個人的思考、行為偏頗,無法對事物的本質做出正確判斷,最後終將造成個人或社會更大的難題。負向的情緒可以透過自我的放鬆、身體的活動、規律的生活、正向的思考、情緒的宣洩和人際的相互支持得到適當的轉化。我們要學習身處混亂、不明的環境當中,增強自己面對變動和壓力的免疫力,並且每天持續不斷做自我負向情緒的轉化,避免自己掉入「憂鬱症」的危機中。只有當一個人的情緒能夠平靜下來,我們才能夠洞悉與體會他人的痛苦。
平靜的情緒會帶來智慧的判斷與慈悲的心靈,這,正是台灣現在所需要的!
作者:沈志仁 現者為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講師暨董氏基金會諮詢委員
2004/5/22 上午 01:2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