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的時候,我功課不好,也不覺得怎麼樣,只想跟一群朋友玩,我們常常很開心,雖然在大人眼中我們可能是『壞小孩』;上了國二,想和班上幾個功課不錯的同學作朋友,用功了一陣子,成績也進步了,可是幾次主動示好他們好像也不領情,似乎功課越好的人都越自我,還是以前的朋友好,和他們一起混也沒什麼不好,實在不想唸書…」曉東對於曾經遭遇的人際挫折一直無法釋懷。
青少年正處於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從和同儕的互動裡了解自己,形成對自我的概念,也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但不可避免的在尚未發展成熟時,就得要面對同儕衝突或偶而冷漠的回應。這段過程,發展得好會比較知道如何和別人相處,也較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發展得不順利,有些人可能因而產生憂鬱情緒或偏差行為,就像曉東對進一步的朋友關係有著過高的期望與要求。
如何協助孩子發展所需要的同儕關係,面對與人交往的困境,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試以下的作法: 一、練習「喜歡自己、取悅自己」的能力。「看人看長處」,其實看自己也是一樣,大家都喜歡和快樂的人在一起,因此幫助孩子先學會喜歡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取悅自己與自己快樂的相處,那麼自然而然別人也會喜歡和你做朋友。
二、破除「我對你好,所以你也要對我好!」的迷思。每個人都有選擇朋友或決定與你的關係要進展到什麼程度的權利,當別人的回應不如期待時,是否就要反目成仇呢?鼓勵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給彼此一些空間與時間來交往。
三、練習「主動釋放善意的方式」。通常能主動關心班上同學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其他同學的喜愛,放在心裡的關心如何表達出來讓他人感受到,可以從一些小事情練習起,例如寫一張小卡片畫上簡單的插圖來鼓勵心情沮喪的同學。
最重要的是,先找機會肯定地告訴你的孩子,你好喜歡他,如果他願意,你可以大大的擁抱他一次,即便青少年的他,可能給你的回應是「好肉麻喲」!不妨試試看。
作者:葉雅馨 現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2005/6/2 上午 10:1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