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作理想 彩繪人生 文/劉榮凱

被譽為「漫畫鬼才」的麥仁杰,20歲時就嶄露頭角,1984年奪下「全國漫畫大擂台」冠軍,創作領域橫跨漫畫、動畫、電影、網路。近年來,台灣最成功的一部動畫片「魔法阿嬤」就是出自他手…。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麥仁杰對生命就有不同的體會。「當時只覺得身體很不舒服,病了8年,看了100多個醫生,始終查不出病因,直到後來才在榮總查出自己罹患的是『青年型僵直性脊椎炎』這種永遠無法痊癒的怪病。」麥仁杰坦言,若要說「憂鬱」,自己早就到達可以開「專戶」的程度了。
笑能夠減輕痛苦 「不只自己在精神上、身體上飽受痛楚,甚至連家人,尤其是我媽媽,想必都在過程中有過痛苦難解的時候。」麥仁杰坦言,有些病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得的病卻「外表看不出來」,那種被同儕誤解、不被師長諒解的「悶」,有時更甚於疾病對肉體的殘酷肆虐。
還好,喜歡塗鴉的他,藉著畫動物、畫小人,拿到筆就畫,家中能搆得到的牆面、桌面全成了他的畫板。「據說從我還不會講話,就開始到處畫畫了,第一個作品,據說是一條『8』字造型的魚,接著畫各種動物,直到很久之後,才畫動物以外的人及物品。」麥仁杰說。
自承「天生視覺反應比人快,手也能反映出眼睛所看到物體」的麥仁杰,靠著這個天分減壓,分散不少痛楚和注意力,也才能度過那段痛苦失意的日子。在病痛發作之初,總是愁眉苦臉,什麼事都覺得沮喪、了無生趣,但後來他發現:「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重展歡顏,而且發現自己總有辦法逗得同學開懷大笑。
「我發現,『笑』真的能夠減輕痛苦,當別人很開心時,自己也會很開心,自然忘記了自身的痛楚。」無論如何,在那過程中,麥仁杰學會「傻瓜式的快樂」。
挑戰創作極限 個性上有些「自找麻煩」的麥仁杰認為,所有沒做過的事,都想嘗試一下,在此同時,他也會想:當然,其結果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不試又如何知道呢?
麥仁杰始終想挑戰創作極限和不可能,他一直很想實現年輕時的一些夢想,讓「台灣動畫立足全世界」。
「這個夢想聽起來有點自大,但創作就像煉金術,本來就是無中生有,如果真的創造另一個『哈利波特奇蹟』,J.K.羅琳一個人,不也改變了全世界?」他猶記當年,復興美工還沒畢業,就進入卡通公司,位居最重要的「構圖」小組且是最年輕的成員,工作上手又順利,雖然如此,兩年後,他還是選擇離開,因為他期望能有自製的卡通創作,而不是一味的專作國外公司的代工。
電腦是網路世代的語言 這也是為什麼,他雖然左右手都能畫,但還是願意「自廢武功」,從頭學著用電腦畫漫畫,並向年輕人學習製作動畫。「我這輩及前輩,不少人排斥用電腦繪圖,但一樣東西可以快速流傳及被使用,這東西一定有其可取之處,不可能它一無是處卻又廣為流行,這說不通嘛!」
雖然他很多時候也恨得想把電腦砸爛,但想想:「這時代有那麼多人在用電腦,難道我們能拒絕其存在嗎?」他覺得,這就像活在現代,出門卻堅決不搭車般不可思議。 始終抵抗電腦,被他形容為「創作過程非常浪漫」的繪本畫家幾米,只做過一支短片,就因為太麻煩而敬謝不敏,也對麥仁杰的勤學有成,說過一句:「算麥仁杰狠!」一語道盡其中創作語言轉換的困難。
希望建立成功樣本 動畫創作很辛苦,但麥仁杰認為,最大的好處是容易被「看到」。尤其當紙本發行管道不通暢時,網路就成為最快速被最多人閱聽、分享的管道,甚至可說是較有效率的一種傳播形式。
他也坦言,成立動畫工作室,是希望能建立一個成功的「樣本」,除了試圖改變漫畫創作「印好堆在倉庫無人知」的悲情,也希望有一天能讓有心加入行業的人,得到家人的祝福,也願意留在動漫界,甚至合力創造出具規模的產業。
2008/6/4 上午 11:0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