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主題館邀請你一同關心身邊的人! 憂鬱症主題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樂動小將養成計畫開始囉!
簡體中文
 
憂鬱症主題館-最新消息 憂鬱症主題館-關於心理衛生組(包含工作項目與提供服務簡介) 憂鬱症主題館-支持我們 憂鬱症主題館-出版品(心衛組所出版的宣導手冊、單張、量表、海報..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憂鬱症主題館-網站導覽 憂鬱症主題館-聯絡我們(有什麼意見想說的,歡迎告訴我們喔!)
募集特區
大家一起來運動紓壓吧!!
憂鬱症主題館-線上篩檢(裡面有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和台灣人憂鬱症量表提供大家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
憂鬱症主題館-青年(大專)忘憂主題館
憂鬱症主題館-自殺防治網
八八風災專區
憂鬱症主題館-把Happy傳出去電子賀卡
憂鬱症主題館-公益快樂購(提供大家選購心衛組所製作出版的宣導品)
憂鬱症主題館-下載特區(提供大家下載我們拍攝的各式宣導短片、公益廣告和動畫)
憂鬱症主題館-求助資訊(蒐集了全台各地的醫療、心理諮詢與支持的資源)
憂鬱症主題館-心理健康活動分享(各單位最新的心理健康活動,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喔!
憂鬱症主題館-好站連結
憂鬱症主題館-台灣憂鬱防治聯盟
憂鬱症防治系列-心理健康專欄 首頁 > 了解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專欄
兒童青少年的災後心理復建(III) 教師手冊轉寄給好友(2) 友善列印(195)


災後學齡兒童常見的行為表現與情緒困擾

作者﹕
周仁宇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李季樺心理師(國軍台中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陳錦宏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災變服務專家發現:對於災難,兒童與青少年有時會有一些共同的反應,問題也會隨著災後時期的不同而改變,有些問題會立即可見,而有些問題則會幾個月後才出現。

災後學童的初期反應

所有人在經歷可怕的經驗之後,都會有急性的壓力反應。為了應付突來的災變,每個人都會動員所有能力,包括生理及心理的狀態都會有不小的改變。這些急性反應是正常的,是應付突然的變故所需的。兒童的這些行為,在安全無虞且成人提供必要保證下,多半會在短時間內消逝。

但是,過去許多研究也顯示,有高達近三成的人,在災變後一年半這種急性壓力反應仍然持續,進而成為極嚴重的症狀。

對低年級學童而言,他們特別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程序和環境轉變的影響;他們最依賴他人,最容易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反應所影響。此外,這個年齡的兒童也沒有足夠的思想、語言或情感能力去應付這些狀況。

而高年級的學童,同儕活動則特別重要,孩子需要覺得他的恐懼是適當的,並且和別人是一樣的;大部分此時期兒童的活動與興趣都集中在與他同年齡的同儕身上,因此他們特別容易因同儕活動的瓦解,或失去親人的依靠而出現症狀。

以下根據目前精神醫學界普遍接受的分類方式將急性反應分為以下四類:

一、以各種型式不斷地重現災難發生時的經驗:

1. 在遊戲中不斷重演災難當時的情境:一般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童。但如果孩子不斷重覆且每次都帶著極大的情緒,則很可能需要協助。

2. 常做惡夢或夢中驚醒:孩子不見得可以像大人一樣記得夢裡的內容與地震有關,但許多孩子會容易在睡眠後期驚醒。

3. 體驗的喚起:在特定或不特定的情境下,孩子彿彷重新回到災變當時的情境中。如一台卡車經過時,讓他彷彿又再聽到地震當晚的混亂聲響。

二、逃避和地震有關的刺激:

無法討論或表達和創傷事件相關的感受或情緒: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思想感覺或談話,回憶災難的重要部分有困難。這個部分在單一創傷事件的急性期較少出現。

三、過度警覺:

1. 易怒或變得較為衝動:在家庭裡和兄弟姐妹吵架以及玩具的破壞增加,或是對家人朋友老師同學的敵意增加。

2. 廣泛性的恐懼:持續對自然事件的害怕,害怕將來的災變,甚至對其他所有事物亦出現恐懼的反應。

3. 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成績下降。有許多研究顯示,部分學童因此而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4. 睡眠困擾:難入睡或容易醒,或畏懼夜晚、害怕黑暗、不敢睡覺。因此次地震發生在半夜,部分孩子每天都得到二點過後才敢入睡,而有些孩子則固定在接近二點時醒來。

四、兒童特有的其他反應:


1. 適應不良:不能和以前一樣加入其他孩子的遊戲。

2. 錯誤的歸因:認為地震是因為自己做錯事造成的,如果孩子相信這災難的原因是對他的懲罰,那麼他可能出現跟以前很不一樣的舉動,例如:變得特別乖或特別頑皮……。

3. 退化行為:原本已經具備的能力消失了。這樣的退化行為幾乎是低年級的典型反應。日本阪神地震後,神戶地區的小學老師,發現幾乎個個一年級的新生都又開始吸手指,也有部分孩子出現行為混亂的表現。此外,也有些中年級的孩子又開始出現尿床或尿溼褲子的情形。也有孩子本來己經可以自己睡,災後又堅持要與父母同房。

4. 身體不適:沒食慾,頭痛,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身體癢或痛……。

長期壓力下學童的反應

隨著時間的拉長,持續的壓力和緊張會使得前述的急性反應無限期地延續。

原本作為防衛機轉的急性反應,變成長期的疲勞。最後成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同時,如果孩子長期處在地震後續影響的陰影之下,孩子原本正常的發展也將難以避免地受到阻礙。

日本的兒童精神醫療團隊在阪神地震後,馬上積極且有系統地全面投入兒童的精神醫療照護;然而五年之後,他們仍然面對著範圍極廣且極嚴重的創傷後疾患。可見地震可能造成的傷害是可以持續很久的。

同時,也有些在急性期被壓抑下來的情緒反應,會在災變發生的週年紀念日等時候爆發出來。

失親兒童的常見反應

當兒童家中有人罹難或傷亡時兒童會出現哀傷的反應,哀傷與兒童對死亡的理解能力有關。

三到五歲的兒童可能會否認死亡的事實而只關心他們自己的需要,例如:誰會照顧他們。他們有時也可能會用他們的願望來表達感受,例如:「媽媽明天會回來」。

五歲到九歲的兒童已經能明白身體的死亡不能復生,但卻不能理解死亡在生理上的意義,所以會有許多關於死亡的想像。他們可能會問許多問題,有時相當情緒化,有時則茫然不敏感,也可能若無其事的玩耍說話。

九歲或更大的孩子對死亡會有更完整的瞭解,而這種瞭解會讓死亡對他們而言變得更令人害怕。常見的兒童哀傷反應有下列幾個現象:

1. 否認失去親人的事實:部分的孩子會表現得像是親人還在時一樣的行為,或聽到死去親人的聲音。

2. 整體的混亂行為:在較小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出現其思考、行為混亂而無法統整。

3. 錯誤的歸因:中低年級的學童已經能理解死亡是永遠離開的意思,但仍無法理解死亡的生理意義,所以會有許多歸因。若孩子認為是自己的行為導致這個災難,則會出現嚴重的罪惡感。若孩子認為是某個人的行為導致災難,則可能出現極強的憤怒。

4. 憤怒:覺得上天怎麼對我這麼不公平。低年級學童可能無法清楚描述而只是整體變得易怒而衝動。

5. 強烈的無力感:變得悶悶不樂,許多事都不想參加,不想做,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悲觀。

6. 倖存者罪惡感:覺得自己活著,而家人死了,自己沒有能夠救他們而感到對不起他們。

7. 喚起過去對死亡的種種經驗與感受:這是一個容易喚起過去創傷的時候,若孩子過去曾有過嚴重的失落經驗,此時很可能會喚起過去的感受。

8. 其他與一般創傷類似的經驗:如學業適應困難、睡眠障礙等問題。

2009/8/31 上午 11:05:15

| Top | Back |


帳號:
密碼:
   

電子郵件

  

工作熊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