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每個人多少都面對著不同程度的挫折及不滿,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宣洩負面情緒,在無法忍受時,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像近日處在面臨SARS疫情的恐懼中,許多人會產生不確定及焦慮的感覺,甚至於恐慌,若不適時處理這些感覺,這將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累積過多就可能引發心理疾病。
我們平時可以學習面對壓力及挫折經驗的防範機制,「分享」就是相當容易實踐的有效機制之一。「分享」聽起來很容易,可是在實行時必需注意下列事項,才能發揮有效功能。
一、分享高興與不高興的事情 我們常被教導,心情不好、有壓力時要向人說出來,說出不愉快的經驗及挫折的感覺,最大的功能在於一「吐」為快,有一江「愁」水向東流之效。可是我們也要學習分享愉快的事物,因為分享喜悅可以提升抗壓免疫力,而且常常回顧美好的時光,能讓人生的價值態度更趨向積極面。
二、分享是種感情表達 傾吐不愉快的經驗時,記得只是為負面情緒的感受開啟一扇門,並非找尋代罪羔羊。所以我們要把傾聽者視作『同一伙人』,在表達過程中只有感性的宣洩、練習描述事實及自己的感覺,如生氣、難過、沮喪---等,不要咒罵,因為那並不會改善不舒服的情緒,反而增加憤怒的感覺。
三、分享習慣需要培養與練習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不愉快的時候,就可以立即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練習「分享」的能力。首先是尋找適當的傾聽對象,想想身邊那些人會比較願意當聽眾,通常家人、好友、親近的同學及同事等,都是適合的對象。其次,平常就試著找一些較感性的議題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助人經驗等。
總之,「分享」是防止壓力與挫折感積壓的有效方法,它能預防負面情緒的發生,不妨天天練習。
作者:董旭英 現為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暨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委員
2004/2/19 上午 10:3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