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根本不敢承認自己得病,總會在別人迷惑的眼光中更Blue」這是一位曾罹患憂鬱症病友的心情寫照,而今,看待憂鬱症患者的眼光已不同於四年前。
在民國88及92年,董氏基金會分別做了民眾 憂鬱症的認知調查,結果發現:在88年所做的調查指出,能區分「憂鬱症」與「憂鬱情緒」者佔35%,而到了92年,有52.5%的受訪者知道如何分辨憂鬱症與憂鬱情緒的不同,這項結果顯示,在這五年間,民眾在區別區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有了顯著的進步!
「鬱卒」是一種情緒,就像是高興、生氣或害怕一樣,每個人都有,在遇到不如意、挫折、壓力時,就可能產生憂鬱情緒。「憂鬱症」不同於憂鬱情緒。它通常被稱為『心的感冒』,如果你的鬱卒持續兩週以上未獲改善,對平常的嗜好或交朋友都失去了興趣,並且出現下列的徵兆四項以上,就該尋找專業師師診斷評估,自己是否有「憂鬱症」! □ 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 □ 每天都嗜睡或失眠 □ 行為變得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 □ 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 □ 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已無用、沒有價值的人 □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 □ 自殺念頭
了解自己的情緒,適時釋放壓力,就是預防憂鬱症的第一步。
作者:葉雅馨 現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2004/3/19 上午 11:2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