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很沒用!知道爸爸一直對我有很高的期待,可是我總令他失望。只要靜下來或深夜一首輕音樂,就會讓我好想哭,我是家人沈重的負擔。最近除了上課,變得哪都不想去,好難過喔!能怎麼辦?」一次在學校演講後,有位同學跑來這麼問我。
面對這樣的孩子,很令人心疼,不過能跨出第一步,把問題說出來,就是個好的開始。所以提醒他,可以上董氏基金會的網站(www.jtf.org.tw),填「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檢察自己的情緒指數,依著不同分數,將會有不同的指示,試著做做看。
在生活中,的確有不少挫折會讓我們覺得「我是無用的」、「一定得要做」、「我一定做不好」。 當腦中出現這些句子時,不妨在這些肯定句的背後,多加上一個疑問句「嗎」,然後再問自己一次,「我是無用的嗎?」、「一定得要做嗎?」、「我一定做不好嗎?」從這些問句,給自己一個機會,停下來重新檢視這樣的感覺是不是真實的,有沒有被擴大,是不是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接著找出這些感覺的源頭,是否就是你身邊的人、事、物,再看看這些源頭能不能被調整,改變或是被解決,一步一步的抽絲剝繭來面對問題。不要一下子就想把所有的問題全解決,先一項一項的列出,慢慢想辨法處理,覺得困惑時,不妨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人生有時真像萬花筒,當你轉變了角度,往往就能看到許多不一樣的景緻,「事情其實沒那麼糟」。
作者:葉雅馨 現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2004/4/27 上午 01: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