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門診很特別,一家三口一起掛初診,他們分別進入診療室,被不同的症狀困擾,卻是受同一事件的影響:罹患憂鬱症多年的小弟,上個月由自家頂樓跳下,結束寶貴的生命,卻留下聲聲的自責和無數的疑問繼續啃蝕家人的心。
「我沒有保護好他!我怎麼能讓這事發生?我沒有幫他找到合適的心理師,解開他心中的疑惑!辛苦十年,快成功了,卻這樣就放棄?他為什麼要拋棄我們?」
這些念頭在腦海不斷地翻攪,心靈承受傷痛也難以撫平。除了陪伴支持及鼓勵,此時語言己是多餘。他們並不是唯一承受這種傷痛的家庭,我提出四點提醒,希望這類悲劇不再發生。
憂鬱症患者提到自殺時,不是隨便說說,如果他們沒有得到適時的支持與鼓勵,他會去執行。同時憂鬱症患者快復原時,是自殺的高峰期,家屬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憂鬱症患者症狀改善後,到完全恢復原有職業功能需要一段適應期,這段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在鼓勵患者就業時,要隨著其復原的程度調整,不要太積極。家屬照顧病患,本身要兼顧個人工作、維持家務,多會心力交瘁,不要忘了適時照顧自己的需求,有些病友自助團體或醫療機構的家屬團體是獲得資訊及得到支持的去處,董氏基金會網站心理衛生專區有相關資料可提供查詢。精神科門診應開辦憂鬱症病友團體,協助病友及家屬在門診之餘,能得到適時支持與足夠資料。
作者:詹佳真 現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暨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2004/4/27 上午 01:41:43
|